燕语莺声说评弹

2007-02-02 15:58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 题记:用YAHOO搜图片时,不慎看到一张美女抱琵琶的照片。由此勾起了想撰写一篇关于家乡的评弹之小文的冲动,苏州的评弹历久四百多年而久演不衰。也实为让一个说着吴浓软语的我而深深骄傲着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燕语莺声说评弹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/咿呀

    悠悠岁月,时光冉冉,出身于江南的我,耳濡着评弹演员燕语莺声而慢慢长大。

    孩提时,不懂得去探究所谓评弹的来历,根源,只是常常咧着嘴听着那“说书”先生绘声绘色的表演,当时除了感觉评弹好玩,有趣,能逗乐之外,还觉得那些“说书”先生的长袍与女性穿的旗袍是多么的潇洒与艳丽。

    八九岁光景时,我常随外公上街去茶馆喝茶,喝一会到下午一点多钟总会一个书场,早年苏州的书场大多是茶馆书场,听众围八仙桌坐,泡好了清茶,买上几种瓜子小吃,都在“讲张”,待一男一女两“说书”先生上台来表演,男的一般用三弦,女的用琵琶,当先生“傢生”一响,大家自然就安静下来。

    那时一般书场里多说唱一些长篇故事,印象中那部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让我听得泪儿直淌,直到台上说一句,请听下回分解,明天再来!人席退尽,我依然守在那台下,不肯离去。后来在某一天,浏览一些评弹网时,看到有关于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的评书与电视剧哪个更引人入胜的争议,有很多观众直叹电视剧不如评书演绎的更传神与心酸,一曲一弦,拔动的是说书人的乐器,震痛的是下面观众的心灵,思绪跟随着说书人生动传神的说表,惹来台下泪花飞溅或者拍手泄愤。我也看过这部电视剧,只是当看的时候,总会回想很小的那个时候,依在外公膝盖旁听书说的情景。说书者,用他本身对这部文学的悟怀道出一段段故事情节,有评析有感悟,有身临其境去演绎。

    不知为何,到八十年代末期,说书专场渐渐从眼前消失了,偶然去外公家,会听到一些零碎的从收音机里传来的评弹节目,再后来随着渐渐成长,外出求学,耳边很少再有那种熟悉的音乐与唱腔,思绪里关于评弹的一些悠久回忆,也流失在了时空中。

    忆当年年少无知,对评弹说唱却有相当的感受,且不知后来,以为记忆里早就忘却关于评弹的影迹,却在某一个时机,我与评弹又衔接上了。那时是高中时,身为文娱委员的我,一年得有两次安排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,当时记得我们编排了一个小品,可参赛规定要两个节目,我就提议来一段评弹。当时因为班里有一个小蓉,她父亲是评弹团的,她打小也跟父亲学过评弹。我便动员她参加这次汇演,为我们班里得奖争光。在排练时,我也依样画葫的学她去弹琵琶,只可惜音歪手硬,与她相比真是不堪入耳,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说书先生的琵琶,当时我就浮想着那一个身穿红色丝缎旗袍的女子,声音圆润绵滑,像绸像丝,又似断未断,一方软语,酥软入骨。

    在众多的流行歌曲之间,我班的评弹成了众多玫瑰花中一朵淡淡而幽香的百合,引来评委老师的频频颌首与好感,夺得一等奖。

    忆评弹,说评弹,话评弹,我总畅想着苏州的评弹女人,有着清丽柔婉的气质。

    想到那首白居易<<琵琶行>>中的一句话“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想到这样一名女子,微露娇容,用纤纤手轻弹低唱,柔媚百转的声音在空气中流放。我所想象的就是这样的评弹女人。她有着含蓄的美,用细腻柔美的声音去细诉着一个个历史的故事。

    此时,我听着华一芳演唱的《莺莺拜月》,熟悉的旋律与腔调在我耳边流淌开来,有一种久违了的感动,我只能沉浸于这个世界里,千转百回,释放曾经的那份已久远的回忆。

    文字此时显得如此苍白,再美的语言此时都已无力,我只能细细聆听这些美妙的声音。你听,

    ----这圆润磁性的吴浓软语,她是不是同样也打动了你?

  最后修改于 2020-02-26 21:43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